↑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丙)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或以为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五月渡泸

C. 管夷吾举于士/忠志之士往忘身于外

D. 入则无法家拂士/乃入见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因此来使他的思想活跃起来,增加他过去做不到的能力。

理【解析】
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B. 人恒过,然后能改

翻译:人们常常会犯过失,这样之后才能更改。

理【解析】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常常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各种错误。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错误,积累经验教训,才能够有所改变。

C.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内心受到折磨,思想受到阻碍,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理【解析】
个人因为环境的困难而忧虑、困惑,而他也在不断冲破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活跃思维,提升能力。

3.忧患意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忧患意识在孟子、孔子、文公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④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 苛政猛于虎》)

(连接材料二)

文公伐原⑤,令⑥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⑦而去之。谍⑧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

庇⑨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⑩,而原请降。

(选自《国语•文公伐原》)

注:①式:通“轼”,指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②壹似:确实像,很像。壹,确实、的确。③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④识(zhì):通“志”,记住。⑤[原]原国,姬姓小国。⑥[令]限令。⑦[疏军]撤兵。疏,散、撤。⑧[谍]刺探军情的人。⑨[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⑩[孟门]原国地名。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