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新华网]面对最后5年的脱贫攻坚决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必须以超常规力度实施超常规举措,才能消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专家认为,面对减贫严峻形势,中央发出强力动员令,正当其时。

“以前关于扶贫开发的考核问责也有很多,但立下军令状,说明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到了空前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中央出台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最终能不能完成,效果好不好,精不精准,主要靠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下党委政府实施,所以必须增强他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除财政投入外,金融资金也将成为助力扶贫的一大亮点。根据会议透露的消息,我国将设立扶贫再贷款并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

“政策少了,会不会返贫?一些基层干部心中无底。此次会议明确摘帽不摘政策,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超常规退出机制,充分考虑到了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贫困地区稳步脱贫、避免返贫,具有合理性。”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输血”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

材料二

[新华网太原记者晏国政]开展脱贫攻坚工程,除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扶贫举措,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更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提高其“参与感”。

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些基层干部还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有的干部长期以来擅长“管理”群众,却缺乏新时期下做群众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能力与方法。

材料三

[张家界在线]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扶贫工作要求高:精准扶贫;限期脱贫时间紧:5年时间;扶贫任务重:5000万人完全脱贫;背水一战之际不得不采取立“军令状”的非常手段来强力督促任务倒逼。各级干部签下“军令状”也是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到极其重要的空前高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目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头戏。现阶段,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情,到了立“军令状”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时间节点了。可见其紧迫性和严肃性。

1.下列针对新闻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一词,这种变化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B.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空前高度,因此,目前,扶贫开发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C.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央在此时发出强力动员,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D. 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从长远来看,“输血”固然重要,但最终还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

E.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有其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

2.根据材料一,谈谈作者认为本次国家扶贫会议透露出国家将在未来采取哪些“超常规的举措”。

3.材料三提出了以“军令状”的形式来督促落实扶贫工作,记者认为采取这种形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是否赞同这一形式,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形式的。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