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最懂我们的似乎是互联网。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个体的身体、位置、通信、征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网络消费时代,个人信息在“裸奔”,安全风险日益凸显。360发布的《2017年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仅第一季度,360安全卫士就拦截了24亿条垃圾短信,其中1.82亿条是诈骗短信,绝大多数伪装成电商和银行通知,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管理权分散在不同部门,工信、工商、公安等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彻底。

企业也责无旁贷。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大投入,购买技术服务,打上技术“补丁”,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

个人也应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会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

个人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等损失,如何维权?此类案件因金额小、数量多,公众想要挽回损失,确实比较困难。但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应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节选自2018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最为消极的是“维权成功也没有好处”选项,也有14%的选择比例。

图1: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硬件方向

图2: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号码方向

(摘编自2017年3月6日中国青年网《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1.下列关于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1、图2显示,66%的人群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约27%的人群零防范。

B. 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比较关注,但对维权途径所知较少,对维权效果信心不足。

C. 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存在普遍焦虑,日常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D. 《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分别从时代、企业、政府、个人四个角度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阐述真实、客观。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对互联网用户有较大指导意义。

C.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调查样本量大,调查角度丰富,数据详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D.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往往防不胜防,个人信息泄漏后人们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

E. 互联网企业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合法、正当地收集用户信息。

3.根据材料二,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经济损失,你会提醒他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