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AI进校园,边界在哪里?

前不久,人脸识别类技术进校园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此类人工智能(AI)技术除了应用于校园门禁控制、学生考勤管理,还能全程监控课堂,就连学生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随着AI时代的来临,AI技术在为教学提供辅助、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也面临公共数据采集与个人隐私保护、使用目的的正当性、数据泄露风险等争议,AI技术进校园,边界究竟在哪儿?

变化:人脸识别“潜入”校园

新学期伊始,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们发现,熟悉的校园出现了新的改变——校门口、宿舍和图书馆都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对此,学生们的接受度还挺高。不少学生认为,门禁识别准确、速度快,不用再担心忘记带校园卡,确实比较方便。而且采集了学生出入宿舍、图书馆等信息的系统,还能帮助学校统计学生的回寝时间、晚归次数等,提高了宿舍的安全性。

安全是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应用的最初方向。据记者了解,在山东、上海、河南等地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校园智能安防。这类智慧型校园安防系统,能对校园及周边一定距离的安全区,进行实时监控。

除了应用于安防,一些学校也开始“试水”用人脸识别来保证出勤率和提高听课效率。去年4月份,重庆二十九中在教室内启用了一套人工智能分析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观测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专注度高的学生占比35%”“思考学生占比29%”“疑惑学生占比18%”“不理解学生占比3%”,课堂两侧,两个电脑屏幕滚动着由大数据实时分析出的学生学习效果图。

争议:是“危”还是“机”

人脸识别系统刚开始进入中国药科大学课堂,该校就有学生担忧,此举识别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一举一动都被人脸摄像头监视,“让人后背发凉”。校方表示,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对此,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说:“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严格来看,教室属于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虽然不违法,但需要明确告知学生,给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利用人脸识别类技术,无论是进行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效果分析,都不可避免要收集海量数据。

人脸识别类技术的潜在危险还有数据泄露风险。赵占领告诉记者:“人脸识别监控课堂的行为会产生大量的隐私数据,如果没建立相应的数据安全规范或未尽到妥善保管义务导致数据发生泄露,这些数据一旦被恶意使用,就会侵犯老师和学生的相关隐私权利,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违法行为的产生。”

在使用目的的正当性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平台部主任张生认为,用人脸识别类技术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本末倒置,“学校应回归教育本身,多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从教育教学发展等长远角度以及公共利益的立场来考量,在使用人脸识别类等AI技术的抉择上,不能因噎废食。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说,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AI技术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和服务,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AI技术,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包容性,可以助力重塑学校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以适应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共存:坚守教育本位,合乎法律伦理

技术发展得太快,一个不留神,人脸识别类技术已经进校园、进课堂了,而我们关于其带来的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等问题的讨论,似乎慢了些。

在教育场景内使用AI技术,需要进一步推进法治化进程,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张生认为,这是确保技术不被滥用、限制技术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作用的关键所在。他还呼吁各级各类政府要加强监管,在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的前提下守住底线。

可喜的是,好的改变已经发生。目前欧盟、英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均发布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

1.简要概括文中AI技术目前的校园应用于哪些方面?

2.文中划线的句子中“试水”怎样理解?

3.AI技术进校园有哪些“危”与“机”?

4.纵观全文,你认为AI技术进校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守住底线?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