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州二绝

孙方友

陈州县志上,写有“城西五里傅家豆腐”,言称为“陈州一绝”。这傅家住在傅地楼,专制薄豆腐。那豆腐薄如张纸,白而发亮,吃起来香味儿溢口,筋道而又缠绵。早年间,陈州城里的诸君曾为吃上“傅家豆腐卷儿范氏麻花儿”而引为荣耀。不知不觉中,两家名声愈见大了。

范家麻花儿虽未著书立作,但也为“陈州一绝”。那麻花儿两头一般亭,中间不鼓肚儿。酥焦,看上去硬邦邦,掉在地上捡不起,可谓老少皆宜。别家麻花儿均为四股儿,范家麻花为六股儿。那时节,傅家专在城内设了场,主卖豆腐,兼卖豆浆。赶集上店的庄户人,城里的小商小贩儿,早点均爱吃这种小吃。味儿鲜不说,主要是便当:两张豆腐,四根麻花,一碗豆浆,不多会儿便可下肚。饱嗝一打,三味儿齐出,真是美极了!

傅家是乡下人,范家是城里人。两家搭档,四间筒子房足能独当一面。范家在后,傅家在前,只用半间,余下的空处全摆了矮饭桌、小竹椅,显得宽敞。顾客一到,便有人吆喝:“豆浆一碗豆腐两张麻花儿四根——”随着拖音,范家便扭身递过来麻花儿,轻轻放在豆腐上;傅家人顺势一卷,交给了手端豆浆的顾客……

范师傅叫范家三,名家三却排行为二,因而人称范老二。范老二五十多岁,腰板还硬朗,站街面一天不停闲,倒也不觉累。傅师傅叫傅传书,名字虽雅,却不识文墨。他比范老二小几岁,身材高大,三四百斤的担子一下能挑十多里。

这一天早晨刚出门,一个夜间巡防的鬼子兵前来喝豆浆吃麻花儿。日本鬼子吃喝历来不掏钱,又要尽他们吃。范师傅胆小,格外害怕日本人,每每盛豆浆,那手就禁不住地抖。当他胆怯地递给那鬼子豆浆的时候,不小心溅了出来,烫了那鬼子的手。那鬼子面目凶恶,夺过碗就朝范师傅砸去。范师傅躲闪不及,落了个满身豆浆。吃饭的人都吓得惊叫一声,跑出了饭铺。傅师傅看不过,上去劝阻,不料那鬼子又一拳打来,一下子把傅师傅打个满脸是血。傅师傅怒不可遏,抓起一条凳子就要与鬼子拼命,范师傅急忙拦住了他。那鬼子骂骂咧咧,抡起了“三八”大盖,把小店砸了个稀里哗啦,然后余怒未消地走了。

望着傲横的小鬼子,傅师傅愤愤地说:“这口气一定要出!”

“算了算了!没出人命就是万幸!”范师傅边收拾残局边劝傅师傅说。

“你能忍我不能忍!”傅师傅擦着脸上的血迹说,“这仇我一定要报!”

“可别胡乱想!”范师傅吓得变了脸色,劝道:“这年头,保命都保不住,你岂能再去拼命?”

傅师傅望了范师傅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再也没说话。

当天夜里,傅师傅就出走了。

从此,陈州城里的日本鬼子就经常失踪,最后尸首总是从城湖里浮上来,又肿又烂,很是令人解气。范师傅知道,这是傅师傅干的。他禁不住为傅师傅担心,每天总要烧一炉香,求上神保佑傅师傅。可是,傅师傅还是被日寇抓住了。原来,傅师傅白天睡觉,夜间蒙面而去,悄悄贴近鬼子哨兵,用绳索朝脖子里一套,背起来就走。鬼子连连失踪,便布下了圈套,用草人化装成哨兵,人躲在暗处,傅师傅没防,便落到了鬼子手中。

日寇恨死了这个“冷面杀手”,决心杀一儆百,先让傅师傅游街,然后带到淮师的大操场,挖一个坑,活埋到胸部,再让人骑战马在操场里飞奔……

傅师傅死后,范师傅三天没吃没喝。三天以后,他也失踪了。不久,陈州抗日支队里多了一个做饭的老头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傅家豆腐薄、白、香、筋道的特点,以及范氏麻花形状独特、通体酥焦的特点的描绘,使读者对“陈州二绝”有了深刻的印象。

B. 小说用语言和细节描写来表现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画线句子表现了傅师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C. 小说写日本鬼子吃喝从来不给钱,还打了傅师傅,砸了豆腐店,既表现了日寇的蛮横嚣张,又推动了后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傅师傅惨烈的牺牲,深深地刺激和打动了范师傅,他在悲痛了三天以后,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觉醒。

2.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傅氏豆腐和范氏麻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请分析这两个形象的异同之处。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