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养老产业需求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生育率的降低促使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机构养老的模式开始兴起,目前我国“9073"(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量分别占90%、7%、3%)的养老格局已基本明确。

养老服务的三种模式

(数据来源:华经市场研究中心)

材料二: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抱团养老”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对社区、特别是农村老人来说,要是进养老院,每月至少需要1000多元的费用,对自己和子女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而“抱团养老”,日常与共住老人热闹相聚,可以实现低成本互助,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抱团养老”模式所需的公共投入也相对较低,甚至可以“零投入”,然而,对于抱团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具体管理,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当遇到涉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问題时,到底应该适用哪一套办法,至今仍不明确,这为“抱团养老”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在少子老龄化时代,要维系捉襟见肘的家庭养老功能,就要促进“养老在地化”和“养老就近化”结合。

“养老在地化”是指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最好能在熟悉的、有归属感的地方养老,老年固化现象告诉我们,老年人不适宜长期异地养老,容易“水土不服”,产生矛盾和烦恼,所以居家养老模式从情感上说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客观上,异地医保难以结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养老就近化”是指在居住方式上最好保持有距离的亲蜜,代际分开居住模式,即“端过一碗汤去不凉”的亲情距离,老人通过迁徙投靠儿女或者相反,老人和儿女可以也最好同在一个地方生活,但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保持距离以示彼此尊重;同时距离还不能太远,否则会影响亲密度。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来得复杂和严峻,即使子女在身边,脆弱的“4-2-1”家庭结构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回望过去,家庭养老不仅是制度化的传统,而且是人性化的安排。作为最贴近人类情感、最能满足老人心愿的养老模式,可惜如今已经渐行渐远。

“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总趋势,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老人,需要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养老院养老服务。

(摘编自穆光宗《养老社会化新趋势》)

材料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但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等问题困扰着老人们,他们迫切需要在家庭、社区中就近获得养老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急、助医等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方式,既解决了老人在养老院养老、缺少亲人陪伴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种种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和家庭保姆等一般意义上的家政服务相比,这种服务模式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需求面更广。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在社区内打造集居家养老、日托照料、中央厨房、健康管理、社区康复、专业培训、智慧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业主。社区老年人有了颐养天年的美好环境,子女有了解除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托付的“坚强后盾”。

(摘自东方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育率的降低促使“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机构养老模式的兴起,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构成了目前的养老格局。

B. “抱团养老”至今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适用办法也不明确,更容易产生法律纠纷,选择这种养老方式要慎重。

C. 在“9073”的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所占比重最大,这种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因各自家庭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方式。

D.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社区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居家综合服务中心能更好地服务于业主,可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机构养老主要有政府兴建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和民间资金兴建的养老机构两种形式,但对机构养老的选择比重远远不及居家养老。

B. “养老就近化”实际上就是指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地方,距离较近地生活,即使这样,当今的家庭结构也难以真正的落实。

C. 材料三主要针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家庭养老是比较合理的模式,也符合社会现实,值得当今大力推广。

D. 材料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抱团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各具有的优势。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