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时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嘉祐二年,宋仁宗下诏,今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陆续颁布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

与传统侧重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前者重在对各类贫穷群体的日常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后者是对诸如贫困士人、宗室、老人、寡妇等特定群体的优待抚恤,以帮助他们稳定生活。方式有无偿(免费发放钱米等)、有偿(平价或减价出售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收养(集中安置)、放免(减免税收和相关费用)、资助(针对特定情況的额外救助)等。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統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域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理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

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一定街区范围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教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城市发展很快,但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导致宋代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

B. 宋仁宗采用设置广惠仓的方式救助城市市民,但对乡村百姓的救助却没有相应措施

C. 工商群体参与救助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是城市救助体系中的一员

D. 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分析宋朝采取社会救助措施的原因,并点出这种救助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

B. 文章在论述社会群体参与民间救助时,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佛道人员在其中的作用

C. 文章主体部分从官方救助体制和民间救助体制两方面论证了宋代城市救助的情况

D. 文中列举苏州城巨富和建康府“行院”组织的事例论述了城市民间救助有不同类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徽宗时,城市救助体系较全面,但宋室南渡后,国力疲弱,此方面再难有举措

B. 对城市“穷民”的救助政策有很多种方式,但对“贫民”的救助方式却比较单一

C. 传统救助与官方救助不仅救济的主要对象不同,救助工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D. 官僚士人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自觉参与社会救助,是民间救助的倡导者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