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四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1)依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商鞅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在变法中是怎样体现的?

(4)材料四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