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我们一起读“莫言”

(新闻再现)

新闻一:

中新网10月11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新闻二:

新华网济南10月13日电  从山东省邮政公司获悉,为祝贺和纪念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家乡山东省高密市与济南市邮政局在第一时间推出纪念邮戳各一枚,供社会各界用邮和收藏。山东邮政部门此次推出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纪念邮戳堪称姊妹双戳,图案分别嵌以莫言肖像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正反两面的图案并有莫言的手书。

(精品欣赏)

文段一:

道路两边,板块般的高粱坚固凝滞,连成一体,拥拥挤挤,彼此打量,灰绿色的高粱穗子睡眼未开,这一穗与那一穗根本无法区别,高粱永无尽头,仿佛潺潺流动的河流。

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

奶奶粉面凋零,珠泪点点,从悲惋的曲调里,她听到了死的声音,嗅到了死的气息,看到了死神的高粱般深红的嘴唇和玉米般金黄的笑脸。

(莫言《红高粱家族》)

文段二:

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小石匠吹着口哨,手指在黑孩头上轻轻地敲着鼓点,两人一起走上了九孔桥。黑孩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小石匠的手指骨节粗大,坚硬得像小棒槌,敲在光头上很痛,黑孩忍着,一声不吭,只是把嘴角微微吊起来。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文段三:

天要亮的时候,东南角上传来了枪声,起初那枪声像刮风一样,后来又像下雨一样。

谁也不知道打成什么样子了。麻湾驻着二百多日本鬼子,黄皮子有七八百。这一仗从早打到晚。吃过晌午饭时,伤员就送下来了。小唐就是第一批送下来的。她的裤子上净是血,脸蜡黄蜡黄。一见你三老妈,小唐就呜呜地哭起来了。伤员一批批送下来,街上尽是担架,满街的哭叫声。

枪声炮声,响了整整一天,到傍晚时才静下来。

(莫言《凌乱战争印象》)

(时文精粹)

时文一:

从电视里看到莫言在老家高密被采访的镜头,在网络上浏览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作为一个爱读书、爱文学、爱写作的人,我的心情那是由衷的欢喜、难抑的激动。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高兴一小时后继续写作吧”!这是对莫言获奖最好的贺礼,这是对自己最诚挚的祈福。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每个沾染有莫言“书香花气”的人,都不应该懈怠,都应该加倍努力。

(天津日报《莫言获奖》)

时文二:

莫言的创作,一直是在不倦的艺术性的探索中进行的,而且卓有成效。如果说,在《红高粱》时期莫言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远到司马迁,紧接蒲松龄。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就越加强烈。

(北京晚报 《莫言获奖的意义》)

时文三:

现在全民像追杀那样追捧莫言,媒体将他位于山东高密的居所层层包围,公众将他在书店常年滞销的图书一扫而光,不是因为多喜欢纯文学,多么热爱莫先生那些荒诞的文字,而是他红了,“诺贝尔”了。其实,不少人也是拿出这样的热情追逐李宇春的。当地政府像打了鸡血一样忙着亲切接见莫言及其二哥,或急于扩建莫言文学馆,也真不是为了挽文学于既倒,更像是为了振兴当地旅游业,进而获得官员们升迁的政绩。从这点讲,真不如高密那些沾莫言的光多卖了些烤鸡的商贩实诚。

(财经网 《莫言热是个泡沫》)

1.阅读(新闻再现),将新闻内容各概括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2.阅读(精品欣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莫言善于运用暗喻,在无形中赋予了静态的事物予生命力。在看似随手拈来的字眼中把特显事物的特征,给读者以新鲜体验和感官刺激。

B.莫言以红高粱为环境背景,“连成一体,拥拥挤挤”等用语,气势磅礴,映衬人物大爱大恨的性格,极富象征意义。

C.莫言通过黑孩形象和遭遇揭示了黑孩身世不幸、命运悲惨,抒发对小黑孩不幸童年的悲悯。

D.莫言通过打麻湾时风声、雨声一样持续的枪声,小唐蜡黄的脸,满街的哭叫声表现那时候的战争就如我们想象的样子——酣畅淋漓,豪气冲天。

3.阅读(时文精粹),概括三则材料各自表明的看法。

时文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文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文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几则材料,谈谈你读“莫言”的启示。(至少两点)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