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

(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

B. 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C. 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D.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

A.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

C. 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

D.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

3.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