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教育不同,“互联网+教育”代表着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最新的教育理念。“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互联网+”加快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参与其中的师生既可以是教育的生产者,又可以是教育的消费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正所谓“【甲】”。因此,近年来,它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互联网+”开放式的教育生态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网络上的知识、信息层面的交互,而传统教育中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德、智、体、美熏陶感染的育人过程往往会被大量的个人上网替代,因此传统教育的育人功能有被弱化的危险。互联网虽然降低了学习的门槛,给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也因此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忽视对知识做系统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乙】,不加思考,学习到的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如此下来,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不断更新拓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些问题,对于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在【材料一】的【甲】处填入一句古诗,在【材料三】的【乙】处填入一个成语,下面选择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蹴而就

B. 病树前头万木春  走马观花

C.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蹴而就

D. 雏凤清于老凤声  走马观花

2.在上述活动中,如果要参加有关的主题研讨,除了上述三则材料之外,你还需要查阅哪些其他方面的资料?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两项,将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A.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挑战

B. “互联网+教育”获得的机遇

C. “互联网+教育”所遇问题的应对策略

D. “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E. “互联网+教育”的准确定义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