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从改进农具或耕作技术的角度,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材料二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剑桥中华民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为何没有达到目的?据材料三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高一历史连线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