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一盏灯

李白凤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4岁丧母后,父亲辞去广汉知事举家回北京定居。李白凤的父亲曾是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爱好诗词,熟读经史,擅长书法,对医道亦有研究。父亲除了养家糊口,还担起教孩子读书、习字的任务。父亲交游甚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使李白凤从小受到J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为今后走上文学与艺术之路打下了基础。

1925年,李白凤进入天津扶轮中学读书。不久他又随长兄来到青岛,在铁路中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白凤因参加学潮运动,加上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当时青岛有个传播进步文化的“荒岛书店”,他成了那里的常客,阅读不少进步书籍,还认识了常来书店看书的臧克家、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1934年李白凤考入北平民国学院国文系学习,师从林庚。戴望舒1936年10月创办了《新诗》杂志,李白凤在上面发表不少作品引起诗坛注目,并与施蛰存、戴望舒、吴奔星等现代派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抗战爆发后,李白凤一度靠写诗文为生。李白凤的夫人后来在书中写道:“1941年初秋,白凤离开南宁来到桂林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艺创作更贴近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桂林,李白凤结交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经端木蕻良的介绍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先生和欧阳予倩先生。此时的李白凤满腔热情地搞起文艺创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1946年6月,李白凤来到上海暂居柳亚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绍下到财政局工作并找到住处。当年他是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艺创作。这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发表在《诗创造》《新诗》《大公报》等报刊杂志上。由于上海物价飞涨,李白凤曾在柳亚子的支持下,挂牌为人治印来补贴生活.

1949年夏季,解放军的炮声逼近上海,李白凤拒绝了本家侄子送来的去台湾的船票。李蓉裳记得李白凤当时说:“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怎能走啊!”1950年,李白凤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报名支援东北建设,应聘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在这里他开始学习俄语,195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52年夏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联文学,结合教学开始写作《苏联文学研究》。在全国高校调整的洪流中,他在1954年的秋天来到开封,受教育部委派,到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讲授苏联文学。

佟培基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57年春夏之交,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贴出《长歌当哭》一组18首七律,受到批判。佟培基教授从一个文件盒中拿出一份1957年7月《人民文学》刊发的一篇李白凤的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当年8月李先生被错划为“极右派”,隔离审查后于1958年被送往西华县农场劳教。1963年4月李白凤劳改期满,失职居家,只靠夫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他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回家再开始读书、练书法。佟培基教授说,李白凤走遍开封的古旧书肆,寻搜南明野史笔记约97种,深夜挑灯相互校勘比对,渐渐草成《小腆纪年校补》《明史校补》《张苍水集笺注》等。这个时候他和施蛰存又开始了通信,两人探讨学问,互通有无。

1966年夏,“文革”冲击到了开封,“破四旧”的时候,李白凤苦心收集的书籍,资料被红卫兵拉出4车全部焚毁。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李白凤仍然不坠青云之志,他刻制一方“十年不制衣”的石印用以自勉。

1969年,青年佟培基在桑凡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李白凤。佟培基教授说,李先生平易近人,那种高雅的气质和文人风骨让人心存敬意。孙作云先生曾说:“像白凤先生这样的人还如此醉心于学术事业,足使当今破坏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者耻。”

1978年春天,李白凤被平反.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于当年8月18日病逝于开封。他曾在诗歌《桥和灯》中写道:“桥,用自己的脊梁联接起大路灯,用自己的脂膏照亮别人的前程。”李白凤,何尝不是桥和灯呢?

(摘编自刘海水《诗剑平生任我行,困顿流离栖沛京》)

相关链接

①20世纪40年代诗歌流派“中国诗艺社”频繁出镜的中坚力量是程千帆、李白凤等。“中国诗艺社”虽然不无稚嫩,却对未来的中国诗歌构成了一种方向上的启迪,无意间架起了一道从“现代诗派”通往“九叶诗派”的艺术桥梁。

②从1957年到白凤先生去世,这风雨艰辛的20年中,他写下了80多万字的学术研究著作,免费为朋友和学生写下数千张书法作品,治印数千方。

③1957年以后,李白凤致力于古文字学,古史和《周易》等研究,并继续坚持书法和篆刻,其篆刻尤精金方,出入周、秦之间,格调古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本第一段介绍了李白凤的出身以及家庭,突出介绍了李白凤父亲的爱好、学问、人际交往,是为了说明李白凤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B.李白凤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潮运动、非议时局,被勒令退学,此后,他到“荒岛书店”阅读进步书籍,结识了臧克家等文化人士,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C.抗战爆发对李白凤有消极和积极影响。他一度以诗谋生,但他结识了端木蕻良、田汉、安娥等文化名流,认识了老前辈柳亚子和欧阳予倩。

D.在高校“大鸣大放”中,李白凤因一组七律受到批判,他又在《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给诗人们的公开信》,他因此被划为“极右派”,被隔离审查。

E.李白凤虽然出生在书香门第,但是他历经坎坷,抗战时期备受生活煎熬,“文革”时遭受迫害,晚年平反,踌躇满志却溘然长逝。

(2)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李白凤是“桥和灯”?请简要分析。

(4)李白凤的哪些品质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