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略说分寸感

王子潇

①最近,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微信小游戏悄然流行起来。游戏画面极简,玩法也十分简单——让“小人儿”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通过触屏的时间长短来控制起跳物的弹性,顺利跳到下一处则游戏继续;“不幸”掉落,则游戏终止。完成跳跃的次数越多,落点越接近降落物的中心处,分值也就越高。

②这款朴素至极的游戏迅速“火”起,原因自是众多。于我而言,这款游戏的魅力,不只其带给我的休闲与放松,更在于它让我从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有关“分寸拿捏”的趣味——按的时间太短,跳不到下一个“箱子”;按的时间太长,反倒容易跳过。想获得更高积分,就要力争跳到“靶心”处,这便要求手下的分寸感更精准无比。一次次跳跃的完成,也是一次次分寸拿捏的考验。这款游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分寸感带来的乐趣。

③仔细想来,分寸之事,似乎蕴于万物之中。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至沸点水不开,行百里者半九十。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为山九仞却可能功亏一篑。火候不到或尺度失据,都会引来成效未满或过犹不及的遗憾。不久前有关“油腻”中年和“佛系”青年的热议话题,本质上也是关于分寸拿捏的思考——欲望过量、心态膨胀自是“油腻”萌生之肇始,但只看“病症”不看中年负担之重、奋斗之艰,未免是另一种“有失分寸”的偏颇之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的处事观念确有可取之处,但失掉青年朝气、放弃进取之心甚至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反倒陷入另一番失当的心境。大到自然万物、社会百态,小到人情拿捏、琐事处理,分寸感都扮演着微妙且重要的角色。

④只不过,人人皆知分寸重要,实践起来却往往知易行难,甚至常常因错误的理解引来另一番“失度”的行为。譬如,有些人将为人的分寸感理解为圆滑世故的“会做人”,凡事讲求相安无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发现问题也要“视若无睹”,唯恐伤了“情面”、得罪他人,恰若《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不把责任感放在心上。这样的人,于事业上是慵懒无为、逃避责任,腐蚀高效务实的社会肌理;于生活里易虚与委蛇、心口不一,污染正直敢当的现实风气。  

⑤有些人将知分寸看做懂“规矩”,认为不懂“规矩”便是不明事理、不知分寸的表现。诚然,规矩要守,万事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是,如何正确理解“规矩”二字,结果往往千差万别。分寸不是陈规,更不是桎梏。守规矩、知分寸不等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是束缚思想、缺少创新动力的个人借口。

⑥当年安徽小岗村十八户居民包产到户,在多少人看来是“不合规矩”“不知分寸”的莽撞之举。如今中国尽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回头想来不禁为当年小岗村敢为人先之举赞叹不已。  

⑦分寸之重,贵在精准。精准于尺度拿捏,更要精准于理解正确。做人通情理但守原则,做事讲法度但肯创新,这般的分寸才不会失准,这样的“功夫”值得我们继续修行。

1.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B. 一些人凡事讲求相安无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就是“分寸”。

C. “知分寸”和“创新”之间并不完全矛盾,两者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调和的。

D. 文章第⑦段总结全文,但是作者呼吁读者修炼分寸之“功夫”,多此一举。

4.结合本文的观点,对下面材料中人物的做法给以简要评价。

【链接材料】2018年1月5日,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告,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由于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并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