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货币与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币。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用,由16位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制,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三

郑观应提出了“漏卮(白银外流)在洋货”的观点,指出“一则曰鸦片每年乡耗银三千三百万两,一则曰棉纱、棉布两种每年约共耗银五千三百万两。……此外又有杂货约共耗银三千五百万”。主张学习日本“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欲挽权利,以塞漏卮。”

——施正康《困惑与诱惑一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

材料四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材料五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问题上,中美协议具体规定:银行、保险、电信领域的美国公司可以得到新的市场准入;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两年后,可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进入中国五年后,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在获准经营的地域内,外国银行同中国银行一样享有开展业务的权利,即享受国民待遇;五年内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设立分支机构。

——庄芮《世贸组织规则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晚清“漏卮”现象的根本原因,概括郑观应的“商战”主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5)阅读材料五,归纳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特点   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高二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