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 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 10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 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 30 万南京大屠采遇难同胞。

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 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

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 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 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而,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光明日报》第 2 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①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

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披《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 500 余人, 向 80 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 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旱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 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娸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 NHIK 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 事件”80 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居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勤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报兴的重大转折,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 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 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 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 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 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 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 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和|本国实情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设立国家 公祭日的背景。

B. 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 族、国际层面。

C. 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功,并支持中方立场。

D. 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同各国一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 更大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到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 其影响也逐年扩大。

B. 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短、平、快的特点。

C. 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 侧重点各有不同。

D. 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 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3.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