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材料一: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总产值统计表(单位:亿元)

时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摘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得到一块田地用于耕种,并与公社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合同上写明耕种庄稼的产量和上缴给生产队或者合作社以支付土地使用费用的产量指标。

政府也鼓励农村劳动者进行庄稼,牲畜、家禽或其他各种副业的专业化生产“专业户”逐渐出现了,他们并不耕种田地,而是完全从事非庄稼生产。

1987年,稻麦产量比公社制度时期的产量增长了50%,更重要的是,农民现在每年平均在庄稼上只花60天时间,而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他们一年要在田里劳动250天到300天,空余的时间花到了旨在盈利的副业上。现金收入翻了两番,参与改革的农户盖起了新的砖房,购置了新的电视和家具,穿上了色彩更鲜艳的新衣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这次运动的起止时间。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一1956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哪些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