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 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 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 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

B. 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摈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 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