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诸礼仪式的《仪礼》和记载理想国官制体系的《周礼》。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细读之就能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C. 《礼记》一书以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 《礼记》全书都主要采用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有助于读者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相应的要求。

B. 按《礼记》的要求,拜访他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虚心恭听,一定不能插嘴,先生有所询问,不可抢答,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D.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尽管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继承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 《礼记》教导我们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与尊长相处,如何得体拜访他人等。

C. 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堪称人生准则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可以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让人受益终生。

D. 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