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 宋诗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抒情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硬受的风格。

D. 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B. 第2段从题材、选材等方面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运用了例论法。

C.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D.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所创新。

B. 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