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于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

(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材料四

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2004年,美国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85%和全美GDP的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30%,而对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更高。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12.38%,集中了全国22%的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这既表明了6大区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提示了我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

(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化是社会从农业化社会逐渐转变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历史过程。

B.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的城镇化。

C. 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D. 美国的城镇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化的概念予以阐述。

B. 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

C. 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D.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3.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