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特殊训练

梁刚

读大四那年,谈欣还在拼学分,其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是设计。这门课程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必须学好。但据师哥师姐说,这门课程有点变态,课程设置变态,老师变态,学生也会跟着变态。真有这么夸张吗?谁知道。

谈欣的专业是给排水,涉及环保和土木工程两个领域,女孩学工科本来就不容易,跨专业就更不容易了。但老师说了:“你们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学好了是吃饭本钱。”

等到画图纸了,学生提出:“这个画图软件我们不会,能教一下吗?”

老师沉下险来说:“你们玩游戏有人教过?不是一个个都玩得很溜,还‘985’大学,素质哪去了?”

等到大家学会软件了,老师又说:“今天画图全部采用手工。”

同学们顿时蒙圈了,太变态了吧,有电脑不用,手工画,累死人了!

老师尖着嗓门说:“假如电脑坏了、网络瘫痪了你们就不设计了?未来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只有能力,是你唯一的保证。”

然后老师就失踪了,打电话不接,设计方案没人审核,对与不对,心里一点没底,直至截止日的前一天,老师出现了,通知把方案拿过去审核,结果全军覆没,没一个通过,

上次你就是这么说的,同学们嚷嚷起来:“我们就是按你说的方案做的。”

“赶紧,別浪费时间了,”老师吼道,“明天必须交出合格的方案,否则別怪我无情。”

变态!谈欣那一刻也愤怒了,不由自主地嘀咕道。

到了画图纸,老师再次玩失踪,说好的,会随时候教,但找人时就是不见踪影了,打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谈欣同宿舍两个山东人,都是学霸型的,她们都是奔“考研保送生”去的。谈欣在这种氛围里学习,难免着魔。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总算完成作业,但还是怕再次遭遇“滑铁卢”。

第二天她早早起床,决定到老师办公室去守候。而且,她的这个行为,被后面陆续前来的许多同学唠叨,这种“不想重蹈覆辙”的想法,已是一种普遍的默契。

然而,等了一天,老师始终没有出现。

“有这样的老师,还讲什么教育质量!”同学们嘟囔着,焦虑着。

眼看只剩最后一天了,老师飘然而至。看了同学们的作业,再次全盘否定。

同学们脸绿了。谈欣自然也顾不得矜持,脱口骂了一句“变态”!而且没控制好音量,被老师听见了。老师看她一眼,波澜不惊地一笑,说:“连淑女都骂人了,好。那就明天把修改好的图纸交上来,逾期不候!”

“好”是什么意思?还逾期不候,太变态了!

为修改图纸,许多同学又熬了通宵。但谈欣没改,她就想看看老师怎么说。老师居然没说啥,也给过了。

谈欣暗自得意,刚想离开。老师突然说:“你没改,知不知道为啥也给你过了?不是我怕你骂人,而是同情你的懦弱。做这一行,是要服务好甲方的,难免被反复折腾,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折腾,根本过不了关,没有这种准备,你还是趁早改行吧。”

谈欣顿时愣住了,她不明白老师的训导是啥意思,难道是传说中的“挫折训练”?太不靠谱了吧?谈欣对老师的执教理念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

大学毕业后,谈欣去建筑设计院找了份工作,经常碰到变恋甲方,许多事先商量好的设计方案,临了突遭变卦;图纸反复修改,临到交图时,又被全盘否定。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仿佛一场人生的酒拼,有了这碗酒的垫底,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谈欣选择了据说难到“变态”的设计课。→老师要求学生自学画图软件,学生学会后却被要求全部手工画图:→__→老师又在截止日前一天才审核学生的图纸并再次全盘否定,却要求第二天上交修改好的图纸;→__→谈欣工作后常遇变态甲方,终于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1)同学们顿时蒙圈了,太变态了吧。

(2)老师看她一眼,波澜不惊地一笑,说:“连淑女都骂人了,好。”

3.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紧扣加点之处,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4.小说中的老师对学生实行了“特殊训练”,你是否认同他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