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二)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之卒十万    可:大约

B. 淮阴先,不利    合:交战

C. 遂定楚地       略:攻占

D. 陛下而侮人     慢:缓慢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臣等死守之      常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C. 项羽仁爱人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D. 有功者害       填然鼓(《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B. 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C.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 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史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鲁迅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项王、项伯坐”,“东向”即“向东”,项羽坐在西边的主座,说明顽强刘弱。

C. 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有称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等。

D. 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等,如刘邦对张良说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句中的“君”,是刘邦对张良的尊称。谦称,表谦虚,如张良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称自己为“臣”,表示谦虚。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项伯时说,“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④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