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而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士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容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进入文人的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梁代任昉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中说,“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养”是生计之事,“佣书”是替人抄书,借此谋生,“成学”则是副产物,所以笔耕首先意味着清贫。清代戴名世《观庄记》中说,世人把教书卖文称之为“笔耕”,意即以笔为锄耒,以砚台为田供给生计,是贫穷之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自称“笔耕”,往往有无可奈何的意味。也有的文人把笔耕当作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或无可奈何的选择。不少家境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古代,笔于文人是一种耕具;于社会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国家有郑重的赐笔仪式;于室族是发达的标志;于人与人之间是祝福的信物。而且笔还是爱情的信物。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艺文类聚》引《魏志》说,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常用其兄之笔砚。别人不以为然。甄后却说,古代贤德女子都要关心当世之事,不会读书写字,怎么能知道这些呢?民间风俗,婴儿满周岁,父母即陈列多种物品,看其抓取何物,以试其志趣、智愚等,名曰“抓周”“试周”。男孩列文武之物,女孩则列针红厨具等。其文具自然少不了书具。婴儿所抓取如果合于父母的心愿,这一天必然大吹大擂,宴享终日。中国文人于笔如此情深,恐怕在其他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只要能同笔墨纸砚在一起,就能心通人间天地,与民族文化同在,与沸沸扬扬的时代同在;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书具深沉含蓄的魅力,书具则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书具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作为古玩或摆设,更具有收藏价值。

(摘编自魏辛《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毛笔在文房四宝中处首要地位,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更有着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B. 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

C. 在古代,笔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文人的耕具、社会兴旺的象征、家族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祝福的信物等。

D. 古人认为只要与笔墨纸砚相伴,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再也不会孤独,不会遇到黑暗和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论证笔的德,先总说笔有四德,接着分别阐释笔的尖、齐、圆、健四种德。

B. 文章引梁代任昉、清代戴名世的相关说法,分别论证了“笔耕”生活的清贫与艰辛等。

C. 文章第五段举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等例,论证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既论证了笔的工具性,也论证了笔在其他方面的特点及其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对笔有独到认识,认为笔不仅可以供人自由使用,还是值得依恋的伴侣,是文化人形象、事业的化身。

B. 不少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C. 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D. 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更加完美精致,但不可单独作为艺术品而令人痴迷,把玩终日。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