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探究问题。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不断追求革命真理,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完成其伟大的革命思想转变。

材料一;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之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对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起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主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一生中两次转变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