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的宗旨是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A.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B.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C.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2.对下面句子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解释:这个句子运用连锁推理的方法,深刻说明了宗旨正大的重要。

B.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解释: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外人批评北大的学生道德沦丧,品行恶劣,其原因就是来这里求学的人,都有做官发财的思想。

C.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解释:作者在这里肯定了北大学子敢作敢为的风格,鼓励不要害怕外人的议论讥讽。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解释:“宗旨既乖,趋向自异”与上文“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形成对比,从反面说明了“志在做官发财”的危害。“乖”,违逆,强调了“做官发财”思想的错误。

3.对选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这是他对我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反思之后得出的新认识,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B.作者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源于他对我国当时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焦虑,企图通过大学教育为国家迅速培养一批科技人才,以实现他的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主张。

C.在这篇演说词中,作者把“抱定宗旨”放在首位,这说明在他看来,最大的腐败就是思想观念的腐败,腐败的观念不除,真正的改革就不会发生。因此,改革必须首先从破除陈腐落后的观念开始。

D.这段文字,作者先列举以“做官发财”为学习目的种种弊病,从理论上说明这一宗旨的错误,由此引出自己的正大宗旨,接着再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明正大宗旨的好处,宗旨乖违的危害,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一论点。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