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冷战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注重了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茶文化的产生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其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最初为酒。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转向好茶。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佛教发展,科举取士,诗风大盛,贡茶兴起及禁酒制度都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明朝张源著《茶录》,顾大典为之作序说,“其隐于山谷间,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历三十年。”古代文人常常是以书为友、以茶为伴,张源的独饮使茶事颇具浓厚文化之的。宋代诗人社来的《寒夜》则表现了对饮的茶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文人正是借品茗熏陶自己,涵养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三人为众,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品饮则增添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聚饮(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茶人为解渴而来,又解渴而去,似无茶道之可言;但较之闹市通衢,较之餐馆酒家,这里乃清静之所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闹中取静,吸饮佳茗,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茶文化区别较大的原因。

(摘编自《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史中有关神农氏以茶解毒的传说,表明了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关注了茶叶的药用价值。

B.魏晋以来,文人用喝茶取代了饮酒,其原因是他们在终日高谈阔论的过程中需要有助兴之物。

C.汉代以来文人提倡饮茶,文化思想领域与茶渐渐产生联系,由此饮茶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

D.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品茶能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茶的国饮地位,然后结合历史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由来及各种品茗方式,最后加以总结。

B.文章认为陆羽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作者以此为例证明了茶文化在唐朝已经形成。

C.张源隐于山间,“汲泉煮茗”,乐享独饮,而杜耒以《寒夜》情寄对饮,这二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D.文中引用顾大典序言和杜来诗作,论证了我国品茗方式的多样性,使作品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茶是举国之饮,具有多种价值,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固有的文化价值。

B.南北朝时茶在不同人群中发挥了诸多作用,茶文化初步形成,从此茶成为后代唯一的助兴之物。

C.国人品茶方式各异,情境有别,茶韵,茶趣,茶味,茶之清净闲适均可在氤氲的茶香中细啜获得。

D.欧美及日本的茶文化比较侧重“茶风俗”“茶道”,因此不如中国的茶文化更有内涵和发展前景。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