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许多文学评论,似乎存在着一种“春秋笔法”式的写作套路。

“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落笔时用某些字眼分明而又含蓄地寄寓褒贬,这是中国古代撰写史书的方式。史书的首要功能是记录事实,倘若还有史家自己的立场“一字春秋”地藏在文本背后,那是惊喜;而文学评论的本职是表达态度、亮明褒贬,如果连态度都遮遮掩掩,那是失职。

当今,赞美别人的评论文章很少“失职”,优点说起来一二三四清楚明白,先不论文章本身写得怎样,远观总归是花团锦簇。出问题的大都是那些想批评又不好意思批评的文章:总不能全说坏话吧?得肯定为主。但作品实在写得不好,纠结半天,只好先“王顾左右而言他”。小说什么主题?赶紧把脑中古今中外文学名篇都翻找一遍,下笔梳理一下相关主题的演变谱系,然后写:“这篇小说又为某主题的文学长廊增添了新的形象”。语言什么风格?民间一点叫“丰富充满活力”,学院风格说“长于刻画复杂经验”。人物关系怎样?一个人叫“独语的魅力”,两个人分分合合可谈“自我与他者”,多人扯不清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处境”。搬出几个西方大理论家的名字,用那套驾轻就熟的理论阐释装点一下,字数差不多就行了。全程都在躲着文本说空话,终究有点良心不安,犹豫再三后在文末留下一截遮遮掩掩的“真话”尾巴:“这篇小说,虽在某方面、某角度还存在较明显的提升空间,但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篇较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虽……但……”“较明显的提升空间”“总体看来”……太多的玄机和顾虑,令这些句子显得不堪重负,疲倦且荒唐如一个出门远足的人穿反了两脚的鞋子。

这些套路很大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病历”。偶尔写下这类句子,我都会痛苦:我清楚这“春秋笔法”对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存在巨大的杀伤力,文学评论如果完全堕落为内部流通的“黑话”“暗语”,那它的意义就所剩无几了。就广大读者而言,倘若他们读了原作,会不会觉得受骗?对文学评论失去信任?接受了错误的引导、以劣为佳,审美水平被大幅拉低?作者也未必获益,该改进的问题没有被戳破,今后的写作依然会反复跌倒。更令人痛心的是,虚假的赞美会令真诚的赞美蒙羞、轻妄的判断会使认真的判断失效。

文学评论需要的不是遮遮掩掩的“春秋笔法”,而是有的放矢、有一说一、一针见血,这确实需要勇气。总体生态固然需要调整改进,但别忘了大气候是由无数小分子共同构成的,反躬自省、从自身尝试改变,是每一位评论者应有的担当。此外,评论家在准备提出批评意见时总会有顾虑,毕竟受困于审美惯性和眼界宽度,古今中外许多人错误地贬低过一些有价值的作品,伍尔夫对乔伊斯、海明威与福克纳彼此之间,都曾有过严厉甚至刻薄的批评言辞,而今,命中要害之语已被奉为经典,失之偏颇的观点,大多作为名人轶事一笑了之。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得下的结论难免会有失准之时,但这过错并非无法弥补,因为时间与人心总会把最终的判决书送抵大家面前。因此,最严峻的问题并不是“错批”,而是“无批”甚至“错捧”,前者无非是遮蔽,后者却是在败坏。判断失准和故意失准完全不同,前者仅关乎能力水平,后者却涉及职业道德。

文学评论,真话和良心不能缺席。

(选白李壮《文学评论要拒绝“套话”“黑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撰写史书的史家和当今的文学评论者都应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B.“春秋笔法”式评论的结尾若有遮遮掩掩的“真话”,是评论者道德良知尚存的表现。

C.不管原作写得好不好,文学评论者都会以肯定为主,从主题、语言等方面进行赞美。

D.评论家的审美惯性和眼界宽度可能会使判断失准,贬低了作品,这是最严峻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文章以文学评论的“春秋笔法”式套路为论题,结构上先总后分,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列举了“春秋笔法”套路的表现,作用之一是论证说空话、遮掩态度是一种失职。

C.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从四个角度分析文学评论采用“春秋笔法”式套路造成的后果。

D.文章以伍尔夫、海明威等为例,论证文学评论者观点、结论有误实属正常,无可厚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位文学评论者都该用真话和良心去评论,这样才能改进文学评论的整体生态。

B.“春秋笔法”套路的文学评论可能会让读者视劣作为优作,影响读者的审美水平。

C.“错批”会遮蔽原作的光芒,但比“无批”甚至“错捧”却是败坏职业道德要好。

D.进行赞美的文学评论很少失职,所以别轻易地去批评,以免出现判断失准的问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