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喜欢用“豪放”二字来称述苏轼,并把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豪放词人,但苏、辛两家的风格实在并不尽同,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虽说二人皆有能“放”的一面,但辛词之“放”乃是一种英雄豪杰、忠义奋发之气,而苏词则是一种天趣独到的超逸旷达之怀。

苏词在用情的态度上具有一种豁然超解的美感,如同天风海雨,飘然而来,倏然而去,刘熙载称之为“悬崖撒手处,无咎莫能追蹑矣”(《艺概》)。但因此也不免使人感到苏轼超脱得太容易,旷达得太轻松了,甚至有人怀疑他俨然具有神仙出世之姿”(《艺概》)。“超乎尘垢之外”,是否就“短于情”或“不及情”呢?近人夏敬观曾把苏词超旷的特色分作两类,一类“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另一类“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映庵手批东坡词》)。后者主要指苏轼早期于超旷中流露有一些粗率弊病的词作,这多是由于东坡才气过人,俗话说“才”大“气”粗,所以为词下笔之际,难免有率意之处。而另外一类属于“上乘”的作品,则既有超旷的特质,也不流于粗豪;既有“寄慨无鹚”的当咽怨断之音,又能将这种幽咽的悲慨表现得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因而才不易为一般人所察觉。他的许多写于仕宦失意、流转外地的词,表面看起来,都很潇洒飘逸、超然旷达,然而其中却时而隐现出一种失意、流转之悲。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中隐然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悲慨。再如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数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象因然高远不凡,结尾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语气也甚为旷达,但事实上却在“公瑾当年”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自己壮志未酬,被贬黄州而“早生华发”的对比中,蕴含了深痛的悲慨。

苏东坡虽然“以诗为词”,但无论他词中有多少浩气逸怀,有多少豪情壮志,其最好的作品,总有一种曲折曲微的情思。那是将逸怀浩气、豪情壮志与词之“要眇宜修”的特质结合起来的一流之作,是他用世之志意(一流的情感)与超旷之襟袍(一流的智慧)相融会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后世既无此学识志意、更无其性情襟抱的人无论怎样也无法学到的,这是苏词之开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可贵的成就。《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点近似这类作品,但毕竟开阔飞扬之处多而幽微隐约之处少。

(摘编自叶嘉莹《古诗词课》)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都源于他们的“放”,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天性。

B.因为苏轼性格上有“放”的一面,所以在写词上就能达到“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境界。

C.苏轼的词作表面看起来都很潇洒飘逸、超然旷达,但是不免表达出失意、流转之悲,蕴含着深痛的悲慨。

D.作者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还不是苏轼的既有幽咽隐约之音,又似“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典型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辛弃疾与苏轼作对比,阐述出两人词作上的“放”的不同。

B.文章引用“悬崖撒手处,无咎莫能追蹑矣”来阐明苏词有幽咽的悲慨。

C.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证苏词既超然旷达又有幽咽怨断之音的观点。

D.文章多处引用历代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评价,说明或论证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诗词不一定只表达一种情感,往往是表达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B.苏轼早期的词有“才”大“气”粗的弊病,可见诗人的生活与历练影响着作品的质量。

C.写于被贬黄州期间的《赤壁赋》虽然是散文,但也适用本文的观点——既超然旷达又有幽咽怨断之音。

D.由苏轼的作品可见,用世之志意与超旷之襟袍是能产生一流的作品的关键,因此作者认为后世没人能及苏轼的水平。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