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徳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