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化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经典既凝结着智慧,又承载着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把握,离不开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这便涉及经典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问题。时代性侧重于经典在今天所具有的意义,而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析】
一是价值内涵,二是表达形式。从价值内涵看,以往的经典总是内含多重价值取向,而这些价值取向在今天的意义是面对经典时无法回避的问题。经典又是以传统的文字形式、论说方式来表达的,带有历史的印记,如何在形式的层面使经典与今天的思维、话语系统相沟通,是理解经典时代性的又一问题。如《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表述,其具体的价值内涵体现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但我们可以从当代的背景,对这些内容做新的阐释,包括从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等层面去阐发其中隐含的价值。又如《孟子》文本中曾提到“大体”、“小体”及其相互关系,“大体”与“心之官”相联系,与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类范畴相通;“小体”则与人的感官相关联,涉及感性的内容。此两者关涉人之为人的规定:人应仅被视为理性的化身,还是包含感性规定的具体存在?从这种角度对“大体”和“小体”的理解,既涉及历史的内涵,也关乎时代的视域。

②相关的还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这涉及逻辑的层面,如经典中特定的概念形式与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之间的关联,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仁”和“礼”的概念,在普遍的理论意义上,“仁”更侧重于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实质,而“礼”作为广义的规范系统,更多地与形式层面相关联。在“仁”和“礼”的概念表述背后,可以看到对实质层面的价值与形式层面的规范之间关系的理解。

③理解经典的过程还涉及文本意义的再现与逻辑意义的重构。一方面,把握经典需要再现文本的原有意义,另一方面,又要使经典的意义成为今天可以讨论的对象。以孟子的性善说而言,从文本涵义看,其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析】
人性本善,或至少具有向善的可能。但同时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又与如何成人的问题紧密相关:性善说的主要意义在于肯定人格的培养需要从内在的根据出发。这可以和荀子的性恶说做一比较。性恶说的预设,与荀子强调礼法对人的约束作用相联系:从逻辑上说,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的完善无法依赖自身,而要依靠外在的教化。在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理解背后,是他们对成人过程中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认知的侧重点不同,而我们的如上理解,就是一种逻辑的重构。

④从思想互动的维度看,经典解释还涉及中西之学的关系。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思想和观念构成了现代诠释的现实背景,而这对于更深刻地理解经典中蕴含的理论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揭示传统经典的内涵,并使之进入现代学术论域,与西学的诠释背景很难分离。如果完全撇开以上背景追求以中释中,对经典的理解可能无法越出乾嘉学派的视野。当然,也不能由此走向过度诠释:中西之学的互动,在历史与理论的层面都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诠释应取重视角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从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等层面阐释,其落脚点是当代的时代背景。

B.有关《孟子》文本中曾提到的“大体”和“小体”的理解,既涉及历史的内涵,又具有时代的视域。

C.“仁”的概念表述侧重于对实质层面的理解,“礼”的概念表述侧重于形式层面的理解,二者存在逻辑方面的关联。

D.孟子的性善说理解,从文本涵义来说就是“人性本善,或至少具有向善的可能”,从逻辑来看又和成人的问题紧密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这一话题,然后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彼此并列但有主有次,层次分明。

B.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经典时代性和历史性问题,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办法,道理论证为辅,举例论证为主。

C.文章第三段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例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了我们理解经典应注重对其逻辑意义进行重构。

D.文章第四段指出要理解经典内涵,就必须以现代西方思想和观念作指引,才能使之进入现代学术领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因传统文字形式和传统论说方式与现代的思维和话语系统的不同,让读者对其理解产生了障碍。

B.经典中特定的概念形式与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之间的关联,是从普遍性和特殊性方面去理解经典的。

C.作者认为荀子性恶说的预设与他强调礼法对人约束作用相联系,这就是对经典逻辑重构的表现。

D.撇开西学的注释背景单纯地追求“以中释中”,对于经典的理解就可能无法超越乾嘉庆学派的视野。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