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俊姑娘

贾大山

梦庄人不欺生,对我们下乡“知青”无处不好。

玲玲那年虚岁十九,那年秋天,一进村,她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村里的姑娘媳妇们,纷纷走近她,拉她的手,摸她的辫梢,看她胸前的“光荣花”。

村里的老人们夸她:“她不光脸蛋儿俊,眉眼儿俊,手指甲尖儿上都透着一股俊气。”

可是,过了不久,她便得了一个外号:“小白鞋”——平时,她总爱穿一双白力士鞋。

听到这个外号,她哭了一次。

又过了不久,她又得了一个外号:“水蛇腰”——她走路时,腰身总是微微地扭动着。

听到这个外号,她又哭了一次。

后来,又叫她“多米索”——休息时,她不“恋群”,总爱拿个歌片儿,哼着学识谱。

春天队里评工时,那些年龄和她相仿的姑娘们,有的评了八分,有的评了七分,她呢,六分半!

她又哭了,哭得很悲痛。我决定去找队长反映意见。

“队长,玲玲的工分,是不是评得太低了?”

“不低!”队长说,“评工是凭劳动,不是凭模样儿。”

于是,玲玲又多了一个外号:“六分半”。

玲玲到底是个孩子,事情过去,也就忘了,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上工,她也上工;我们写了入团申请书,她也写了入团申请书。但是我们被批了,唯独没有她!

我立刻去找团支书打听落实,她脸色一沉,说:

“入团是凭表现,不是凭模样儿。”

“她净写信!”一个黄头发姑娘说,“上月,我给她统计了一下,她一共寄了四封信!一个姑娘家,给谁写信呀?”

“还爱打电话!”一个胖胖的、脸上有雀斑的姑娘说,“最近,她往大队办公室跑了三趟,打了三个电话!一个姑娘家,给谁打电话呀?”

“她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一个长得很白净的姑娘说。

“什么问题?”我问。

“你等着!”白净姑娘跳下炕,冒着雨走了。不一会儿,拿来一件东西,猛地放到桌上:

“你看,劳动人民谁吃这个?”

我一看,是一个水果罐头瓶子,空的。

新团员公布了。这一回,她没有哭。不但没有哭,反而拿起一个歌片儿,放声地唱起来了。我想和她谈谈心,她说不用了,我已经锻炼出来了。

玲玲变得高傲了,冷淡疏远一切人;她变得懒惰了,三天两头旷工。她故意打扮得十分妖艳,呵呵地笑着、唱着,到沙岗上采野花,在田野里扑蝴蝶,尽情地放荡着自己。

她不只变得高傲了、懒惰了,而且变得很任性。那年秋天,大队决定拆掉村里那座关帝庙,让我们参加两天义务劳动。她听说了,梳洗打扮了一番,非要回城不可。我苦苦劝告,她才答应参加这次集体活动。

谁知,拆庙时,西山墙突然倒塌了,烟尘散去,玲玲不见了。找了半天,在一堆坯块瓦砾下面,看见一条辫子,一张惨白的、流血的脸。

她的伤势很重,尤其是左腿。医生说,这种骨折很难医治,弄不好,要变拐。

梦庄的空气凝固了。

沉默了几天,才听到人们的叹息声、埋怨声:

“唉,多好一个姑娘呀,拐了!”

“拆庙,拆庙,那庙拆得么?”

队长、指导员、团支书和姑娘们到医院看望了玲玲。还买了几个水果罐头。

年终的一天晚上,队里评选“五好社员”时,黄头发姑娘率先发言:

“我提一个——玲玲!”

“同意!”“赞成!”大家一齐附和着。我忍不住说:“我不同意!”

“你不同意谈谈理由!”人们一齐望着我,似乎对我很不满意。

我说,她有三个外号啊!

“扯淡!”一个小伙子,正颜正色地说,“人家爱穿白鞋,碍你什么?穿白鞋卫生!”

“就是,就是。”人们说,“至于走路爱扭腰……”

“人家扭得好看!”胖胖的、脸上有些雀斑的姑娘说,“叫我扭,我还扭不成哩!”

“就是,就是。”人们又说,“至于爱唱‘多米索’……”

“那不是毛病,而是才能!”白净姑娘很激动,站起来说,“整个梦庄,谁会识谱呀?”

我又说:“爱写信。”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姑娘们的攻击:

“爱写信也算毛病?”

姑娘们尖着嗓子,一齐冲我嚷起来,黄头发姑娘嚷得最欢。争论了一会儿,队长站起来说:

“今年的‘五好社员’,玲玲算一个,同意不?”

“同意!”大家齐声说。

“同意的举手!”

正要表决,“等等。”一个黑胡子老头站起来说,“玲玲还没出院,她,肯定得变拐么?”

“得变拐,医生说的。”几个姑娘说。

突然,一个白胡子老头,从灯影里站起来了。他紧眯着眼睛,几乎把每一个人都看了一遍,才说:

“那么,她要拐不了呢?”

人们肃然地望着他,静默了十几秒钟,一齐举起手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对“俊姑娘”的外貌做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他人行为态度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一个阳光、纯洁、善良的美丽少女形象。

B.黑、白胡子老头的出现,是给一群迷失自己价值判断农民的当头棒喝,是一种带着苦涩微笑和沉思的善意提醒。

C.小说以事件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活动,并善于根据细节描写,把前后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事出有因,因必有果,前后呼应。

D.小说以“俊姑娘”为标题,将视角聚焦在特定时代的农村,以激荡浓烈的叙事笔调描写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揭示剖析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和人际人伦生活百态。

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人们对俊姑娘由喜欢到嫉妒再到宽容的态度变化,有其深刻的原因,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