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校园欺凌报告,其中收录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25%的人曾经历过校园欺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最高检报告中提到,2016年以来,共起诉侵害在校学生的暴力犯罪1万余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受害者千疮百孔的人生。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积极防治校园欺凌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隐蔽的校园欺凌乱象,既有政策措施仍显得捉襟见肘,正如民建中央所坦言的——比如现行政策下,学校执行治理政策的努力只能改善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现象,较为隐蔽的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问题继续存在。学校介入与处理欺凌的方式集中于“教育与鼓励”“移交公安部门”两种,与校园欺凌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不匹配。

只有赏识的教育,终究是瘸腿的。《中国教育报》此前曾刊载过一组数据:在一项面向某地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赞成对违规学生实施惩戒吗”,选择“赞成”的教师占98.7%;而被问及“学生违规时,您会实施惩戒吗”,只有26.9%的教师选择了“会”。苗头早发现、恶行早惩戒,校园里的“小霸王”也许就能及早收手。

(摘自《“惩戒权回校”什么时候都不晚》,光明网2019年3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Bradshaw教授认为校园欺凌现象与校内氛围、周边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校园活动不断塑造着该校园氛围的方方面面,如校园安全、学生参与度、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这些方面如果存在隐患或发生恶化,都可能最终导致欺凌现象滋生蔓延,成为风气。大部分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地点都在校园内部,其中“厕所”和“宿舍”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其中有些欺凌事件在校内场所持续的时间长达数小时之久,这直接说明了我国部分学校存在着内部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内部安全监管不严的问题。

(摘自《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主要特征与治理对策》,《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3期)

材料三:

缺乏家庭安全感、家长性格缺陷、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暴力倾向,是儿童高攻击性的根本起因。生长在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成为欺凌和被欺凌者的几率较大。因此,学校相关德育老师、班主任应对性格老实、懦弱,单亲家庭以及农村留守等家庭构成不健全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与引导,预防欺凌或者被欺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行为方式。有研究发现,家庭关系恶劣,特别是父母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更易出现暴力行为。

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育。数据分析显示,遭遇到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校园暴力不仅会影响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使得受害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别的弱小同学。

(摘自《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主要特征与治理对策》,《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3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校园欺凌现象带有隐蔽性,使得现有的政策措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B.最高检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有1万余人对在校学生进行了暴力犯罪。

C.在对违规学生的惩戒问题上,大多数教师存在着认识和行动不相一致的现象。

D.校内氛围和周边环境会对欺凌现象产生直接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的高攻击性往往起因于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B.关爱受欺凌者一方面要疏导他们心理的创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他们成为欺凌者。

C.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行为方式是由父母决定的。

D.学生缺少良好的校园活动,往往会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滋生蔓延。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如何才能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现象。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