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从15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

——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四  解放初到1958年,人口流动规模是比较大的,除了少数迁到境外,大量的人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该时期人口流动尽管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因素,但总的来讲是正常的流动。1958年中央决定,农村跟城市之间不能再随便迁移。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改革开放后,各地开始吸引流动人口。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和影响。

高一历史材料分析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