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中国思想史 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