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戒吏卒:“缓,急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主纳之藏中      纳:收下

B. 君可先入白之      白:禀告

C. 可踵之而报      踵:亲自

D. 无名戒吏卒     戒:告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者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尉喜,请其方/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尽为盗所将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B.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C.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D.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摘伏”之能的一组是(    )

①赐金箔,加秩二等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急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A. ③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洛州长史要求的三日破案,下放至两县主盗官一级,限一日破案否则死罪,作品一开始便营造了案情严重、紧张急迫的气氛。

B. 苏无名料定这伙贼人会在寒食节这天,借出城扫墓之机取走藏在棺中的赃物,可见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

C. 作者善于抓住读者对侦案故事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丝丝入扣地叙写出破案的过程。

D. 文本并未对胡人的作案时间、手法,以及苏无名如何判断胡人所窃是太平公主之物做出解释,这是唐传奇的局限性,但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

(2)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