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摘编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材料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 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摘编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呑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摘编自巴金《小狗包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和珍是“我”学生,应该尊敬“我”,而“我”却觉得自己苟活到现在,应该向刘和珍奉献深沉的尊敬。

B. 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决不是偶然的,去年夏初她就以学生自治会职员的身份被杨荫榆校长开除过。

C.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却被强拖出校,却在被杀害的青年之中,这反衬了当局的残忍。

D. 刘和珍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青年,既刚强温柔又不乏脆弱,“黯然至于泣下”就表现了她脆弱的一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简明扼要地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回忆的手法描写记叙人物,都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和典型行为再现人物的特征。

C. 梁任公先生的出场,是“在一个风和丽日的下午”,简洁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着装形成鲜明的反差。

D. 材料二关于梁任公先生用广东话演讲的记叙,在突出所记事略真实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其美中不足。

3.材料三中的“我”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