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1931—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战的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日本军部《解决满洲问题方略大纲》提出:“组织亲日政权、建立独立国,必要时将中国东北并入日本版图。”

(1)为实现这一阴谋,日本在1931年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材料二  事变起因如此:二十六年七月六日夜间十时,日军一联队在卢沟桥附近以演习为名,突然声言一名士兵失踪,意图进城搜索。当时宛平驻军……已窥知日军企图又在寻衅,对其要求严加拒绝……日军见狡猾惯伎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

(2)材料二中的“二十六年”是公元哪一年?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只要国民政府还盘踞在汉口,汉口就是主要以西北各省为其势力范围的共产军和主要控制着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接合点,和两党合作的楔子。……所以,首先为了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攻下汉口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占领了汉口,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

——昭和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所:《关于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办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进攻汉口的原因。为了保护汉口,中日双方爆发了哪场战役?此战役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抗战形势有何影响?

材料四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徐州、大原等会战,吸引、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使得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形成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的主力,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为国民党赢得在西南休整的时间;在战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4)材料四反映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什么原因?

材料五  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时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说:日本之所以没有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军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大平洋上拼一死战,这正是中国抗战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

(5)根据材料六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不得照抄材料)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