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9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4年,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同志“八一勋章”。

2018年3月27日,程开甲院士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百度百科﹣﹣程开甲)

材料二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程开甲院士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这也正是院士程开甲百岁科学人生的自画像。

今年4月,《解放军报》介绍程开甲事迹。

军报文章提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老院士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回望百年人生,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白澎湃新闻《101岁“中同核司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逝世》)

材料三

总有一些人,让你相信,这世上真的有英雄!

一生为国铸核盾,见证百年中国荣辱。从抱着“科学救国”思想,一腔热血出国求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坚定回国,到把生命奉献在西北大漠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和才智,再到晚年孜孜不倦,继续埋头科研工作……程开甲用“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何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曾隐姓埋名度过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在钱三强的具体指导下,程开甲设计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一生获奖无数的程开甲,对于荣誉,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程开甲身上的鲜明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毅然决定学成报效祖国。回国后,面对一次次改变工作、调整研究领域,一再从零开始创业,程开甲始终心情愉快,服务祖国需要,坚忍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正是因为内心激扬家国情怀,程开甲一生忘我燃烧却甘于寂寞,也正是因为把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程开甲才拥有了堪称传奇、万人敬仰的人生成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呼唤更多像程开甲一样的时代骄子,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熔于一炉、融个人奋斗于时代大潮,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自觉行动,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2018年11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新时代呼唤更多“程开甲”》作者石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开甲被誉为“中国核司令”,曾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B. 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后,程开甲隐姓埋名度过20多年的“罗布泊时间”。

C. 程开甲把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事业,才拥有了令人称奇的人生成就。

D. 程开甲能设计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首次核试验圆满成功,这离不开钱学森的具体指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程开甲用他志诚报国、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在西北大漠埋头科研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B. 从毅然决定学成报效祖国到一再改变工作、调整研究领域,程开甲始终服务祖国需要,无怨无悔,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C. 程开甲同志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成为民族英雄,这与他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

D. 材料三扣住“英雄”二字,从多个方面高度评价了程开甲的一生,并号召人们共同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

3.以上三则材料中,各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