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人应答的电话

渡边淳一

至5月末母亲去世以来,已经过去五个月了。

直至去世,母亲一直住在札幌,但其后我去札幌的次数也并没有减少。去演讲或是与编辑会晤,这个夏天也总共去了20天左右。

即使母亲去世了,但札幌是我故乡,又有老朋友和亲戚,所以不会断了关系。但母亲在世时和去世以后,即使是去同一个札幌,情景也不一样了。

我说不清哪儿不一样,但不一样是千真万确的。

以前,更确切的说是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到千岁机场,我必定给老家打电话。仅仅是暂且向母亲报告一声:“我刚到。”但母亲旋即必定反问道:“什么时候来?”

她是在问,顺便回老家的日期,但我多半径直去演讲会场或是饭店。

“今天不能去,但明天早上也许去一下。”

“今晚不行吗?”

“有许多事要办呢。明天早上行吧。”

“几点来呢?”

“这个吗,大概八点左右吧。”

“几个人来?”

“大概一个人吧。”

“是你一个人。八点钟?”

母亲之所以叮咛,是要为来的时候准备妤新鲜的生鱼片、我爱吃的煮莱以及威莱等。她的心意让人高兴,但说实话,也令人感到有点儿烦。特别是飞机晚点,时间不充裕时,便不能跟她唠叨了。

若是可能的话,只想报告一声“我刚到”就结東,但母亲却进一步搭话说:

“你马上去哪儿?”

“马上在饭店跟人洽谈。”

“你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吧?”

“没问题。”

“你知道本间的叔叔吧,他前些天病倒了。

母亲似乎不知道我焦急万分。不,打一开始她就没有在意这种事。

“我得赶紧办事,回头慢慢听你说吧。”

妤不容易挂了电话,我松了一口气。我觉得千岁机场的通过礼仪这才结束。

当然母亲去世以后,我不会打这种电话了。即使在千岁下飞机,我也只要径直乘上车子就行了。但多年来的习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消失的。就在不久前,在千岁下了飞机的我,当自己觉察到时已经站到公用电话前了。于是我拿起话筒对自己说:已经不用打电话了。这么想的时候,更强烈的意识到母亲不在人世了。知道不必打电话了,一种失去母亲的寂寞感突然复苏过来。

奇怪的是,母亲在世时觉得最麻烦的事,现在却最令人怀念。即使是去同一个札幌,我也多半总是在早晨去老家母亲那儿。晚上要跟各种人会餐,加上老家只有一个女佣人,所以深夜去麻烦人家不好。而且深夜起来要洗澡或是写稿,饭店最为方便,所以我多数是在时间比较自由的上午去吃饭,但这出乎意料的麻烦。本来就住在饭店,所以只要直接去餐厅,便能吃上饭,如果要让服务员送到房间,那就更简单了。

但现在虽说单程只要花1000日元左右,但却要特意乘出租车去老家吃饭,当然自己家的早饭总比饭店的讲究。但早晨这么早,哪能吃那么多呢?量太多,一剩下来,母亲便担心的问:什么地方不舒服吗?”所以我有时请同行的编辑一起去。母亲开始问早饭的人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总之母亲是一个喜好什么都多做一些让客人吃的人。也许母亲这下满意了,但硬是要吃下去的一方,稍稍有点儿难受。特別是工作到黎明而发困的时候,或是没有食欲的时候,就懒得去老家吃早饭了。但去的哪怕晩一会儿,电话就打来了:“还没来吗?”即使想再睡一会儿,也想到把家乡菜摆在饭桌上正等候自已的母亲,就不得不过去。我有时也想,这是一种十足的折磨,如果没有母亲,那该多么轻松啊!

当然现在在饭店睡到什么时候,母亲也不会打电话来说什么了。母亲已经不在,我可以不用去了。虽对此事感到安心了,但内心什么地方总等着母亲打电话来。前些天也在梦中,仿佛听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醒来后随手按了一下枕边的电话按钮:561-6074。

现在老家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所以即使打电话也不会有人出来接了。

明明知道这点还呼了一下,果然没有母亲的声音,只是呼叫音单调地继续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在世时,我总是忙于演讲,参加宴会,而在母亲去世之后却在内心总等着母亲打电话来,作者借此表达了内心的愧疚和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B. 这篇小说行文中多次写到当年,我对母亲的电话感到麻烦,甚至有时想,如果没有母亲,那该多么轻松,这是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今日对母爱的理解和赞美。

C. 母亲去世了,好几个月后,我明明知道不会有人接电话,还是呼了一下,这说明我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一细节表现出我心中对过去所作所为深深的悔恨之情。

D. 小说语言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但在细节安排上是很精心的,例如在饭店里,仿佛在梦中听到了母亲的电话的情节,都渗透着主题,颇具匠心。

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电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