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①例,特予告归。予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明史·李攀龙传》)

注①何景明,明代“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后官复原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B.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C.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D.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 “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 “释谒”,褐为粗布衣服,释谒指脱去平民衣服,进行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 “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攀龙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每天阅读古书,时人看作狂生,最终成绩斐然,被推举为一代宗匠,文章为世人所推崇认可。

B. 因居官之地发生地震,思念家人,李攀龙要求请病假回乡。朝廷因其政绩突出,破例特许他带职请假,回来后依然起用。

C. 李攀龙性情疏放傲慢,为官不屈从权贵,归田后谢绝慕名而至者,也不与权贵往来。然创作上也自视甚高,党同代异。

D. 李攀龙与王世贞等人结为诗社,世称“七子”。然才高气盛,互相夸耀,认为当世无人能比,在当时颇负盛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

(2)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