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师给了个题目,说能不能写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师》。因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考,便应允下来。过后想来,觉得这不是一个轻松可谈的话题:说浅了没意思;说深了怕“离题万里”;勉强说又怕落得个“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处”的尴尬境地。所以,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谈一点感想。

先来讲个教学故事。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讲到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几乎是愤怒地说:“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学生挑战老师,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的。所以,那位优秀教师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她立马毫无顾忌地说:“你如果写出这个字来,我当着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生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叶”字。那位优秀教师的脸唰一下红了,她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就带“木”字,因对峙中的师生皆缺乏这一认识,才导致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这真是“一叶障目”了。

表面看,是那位老师缺乏雅量,实际却反应了我们文化背景的弱点。进一步说就是,我们的文化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这种观念固化了老师的思维,久而久之,老师也就无法承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日本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维新后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我手头有份资料,是一个中国人写的,他通过孩子在日本上小学,认识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如作者问他的孩子:“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你听听,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举一反三,此话简直可以称之为至理名言。换言之,老师也可以出错,因为谁都不是完人。进而言之,只有允许老师出错、宽容老师的缺点,老师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

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教不好,由开学时班上几十人到学期终了变成没有人,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先生了。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有过类似的教与学,这也叫“自然平衡”。学生呢?每个星期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他与导师会谈时,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这就叫“自然学习”。如果有学生把导师给辩倒,那一定是导师最快乐的一天(而这恰恰是我上文中那位优秀女教师最愤怒的一天)。不仅教师与学生是这样的散漫,连各院的院长也自然得可以,他们竟然不知道一个学院是怎么工作的,但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为英国人所自豪,他们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

身在其中的学子,也乐此不疲。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有人就此评论说:“如果说在牛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了吉朋;在剑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达尔文,这些结果也并不太坏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小学教师上公开课的教学故事,表面反映了部分教师缺乏雅量,实质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弱点。

B. 文章中的“自然平衡”是一种教师不强迫学生,学生可自由选课,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平衡的教学样式。

C. 文章所说的“自然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与导师会谈时可以把导师辩倒的一种“散漫”的学习方法。

D. 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是为了阐明年轻时的懒惰、什么事也不做,也不会影响后来的成就这一观点。

2.说说你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