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我们所说的纯文学,指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体的,我们称为杂文学观念。我国早期文学与非文学是不分的。魏晋之后,文学逐渐独立成科,但美文与非美文也还没有分开。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学,其中的文学依然指文章之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不同。齐梁之际,有“文”“笔”问题的讨论,各人看法不同,但一种要把美文与非美文区别开来的意向却清晰可见,这主要反映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里,他把是否有浓烈的感情和声律、词采之美作为区别分文笔的标准,萧统编《文选》亦将非抒情又乏文采的史传、诸子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就文学自身的演进而言,这一观念更重视文学的物质,意在把“文学”从杂的境地纯化出来。

到了唐代,这一观念仍有相当影响,如初唐人编写的《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等,在提到“文”“笔”时都分得很清楚。盛唐以后,这种观念逐渐消退,随着文体文风改革呼声的增高,文笔之分又为文笔未分之前的“文章”概念所取代。自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之后,用“文章”包括一切文体的用法便成了古文家的习惯。在李阳冰、贾至、任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笔下,“文章”一词频频出现,从而泯灭了魏、晋以来日趋扩大化了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表面看来,以“文章”取代“文笔”,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但在这一现象的底层,却反映了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亦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这种似旧实新的观念,将南朝人想从“文”中排除出去的大量应用文体重又收罗进来,施以新的写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古文的地位。

韩愈、柳宗元在文坛的崛起及其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除了现实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外,正与这种杂文学观念的影响紧密相关。他们大量使用“古文”“文章”之类词语,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在理论上予以倡导,在写作实践中赋予这些应用文体以文学的物质。“二公者,实乃站于纯文学之立场,求取融化后起诗赋纯文学之情趣风神以纳于短篇散文之中,而使短篇散文亦得侵入纯文学之间域而确占一席之地”(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杂文学事实上已起了某些变化。

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散文的发展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这一现象,就文学自身的演进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杂文学观念在特定的时期重建的意义而言,则是一种进步。因为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给予当时和此后的散文发展以深远影响。

(选自《唐代散文概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杂文学”是相对于纯文学而言的,重功利、轻抒情,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的文章。

B. 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学,至此,现代“文学”的概念正式确立。

C. 南朝齐梁之际将“文”“笔”区分的较为明确,把感情浓烈、辞采华美、讲究声律的文章称为“文”。

D. 从杂文学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中国古代散文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发展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首先引入了几组概念:杂文学与纯文学、美文与非美文、文学与非文学、“文”与“笔”,意在说明魏晋以后“文学”概念的演变。

B. 盛唐以后,又用“文章”取代了“文”“笔”的分野,论证了唐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革,即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C. 第三段,引用钱穆的话证明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对唐朝政治产生了影响,也促进了杂文学观念的回归。

D. 文章最后归纳总结,归纳了文学概念的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以中肯的评价,并指出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朝之际,人们对“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文”与“笔”也有了思考与探讨,这些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文学”意识的觉醒。

B. 如果没有唐代社会杂文学意识的再次回归,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确立,不知要提前多少年。

C. 韩愈、柳宗元在古文创作中,即便是一些“笔”类的应用文体,也赋予其文学的元素。

D. 萧绎和萧统在对古代文章分类的认识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文选》所选文章,就很注重“文”的特点。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