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语文教育应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关于文化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语文的学习应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审美情感”的养成,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二者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出问题的两极:一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知识教学,无异于将教科书选文思想层面的美学感悟剖析、固化为知识的组群,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的愉悦感和文字符号所给予的灵动感,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深层意味,沦为文学知识的附庸,本末倒置。二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价值的绝对化解读,导致语文基础“工具性”地位弱化,进而带来基础知识教学的式微甚至断裂。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语文教育和教科书编写的进行。关注文学审美教育不应当以弱化语文知识教学为手段,二者本不对立。以关注文学审美价值为借口而忽视语文知识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而丧失基本文化知识的积累,实难实现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母语孕育了本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火种,而语文教育是将这一语言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的、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回归中华文化传统的主要课程,未来语文教科书应在回归优良传统文化的底色之

上为中华文明注入新元素。研究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至少有以下理由:通过语文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受教育者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辦能力。在现实与价值观的世界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是割裂的,但是更关注物还是更关注人,则是二者的根本差别。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典范,采用训练心智、养成审美价值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其必然的价值追求。因此,好的语文教育就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这种价值,而不轻易被“时尚”所转移。传统的经典帮助我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却又超越了时空;虽然驻足于文本,却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

就传统而言,对本国的文化,要通过历史看到“变”背后的“恒”;对他国的文明,要看到多元文明“异”后面的“同”。因为,文化是没有“高下”之分的。面对多元的文化与价值,传承怎样的文化传统?培养怎样的道德与人性?树立起怎样的审美观?如何使得语文教学既以学生为中心又高于学生?这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摘编自《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语文的学习涉及文化知识与审美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相辅相成。

B. 对语文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会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愉悦感,因而要淡化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C. 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之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辨能力。

D.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有联系的,二者的根本差别是自然科学更关注物,社会科学更关注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语文教育的话题,并归纳语文学习总的原则,最后指出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B. 文章分析了现代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星现出的两种极端现象,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 文章围绕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论述了好的语文教育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人文价值追求。

D. 文章分析了母语、语文教育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阅读经典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情感共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认为,文学审美价值的教育关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教学关乎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B. 语文教育是将母语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语文教科书回归优良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注人了新的元素。

C. 好的语文教育需要科学教育理念指导,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训练心智,需要引领时尚、面向未来。

D. 文化没有高下的区别,要看到本国的传统文化变化背后永恒的东西,世界多元文明差异背后相同的内容。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