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近代化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知识分子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黄绿蓝《五四时期<每周评论>的启蒙思想传播》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有学者称洋务派的实践是“肤浅的近代化实践”,对此你如何理解?

(2)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