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脑神经科学认为,个体上瘾的神经机制指:经过感官系统,连续不断刺激大脑神经元中的多巴胺分泌,致使多巴胺制造的匮乏感绑架了人们的大脑,出现强迫行为。

当个体上瘾和当代商业形态结合,一个新词由此产生:“瘾性经济”。离不开的甜食、园不完的鞋子、刷不停的APP……都在我们勾勒“瘾性经济”的轮廓。

“瘾性经济”的出现,虽说是终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但追根溯源,是供给端技术的不断驱动。基于算法逻辑的社交媒体、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正娴熟地利用技术刺激用户大脑中的多巴胺,甚至从内容上迎合人性天然的兴趣所在,从而牢牢把控住用户的空余时间,“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驱动成瘾的广度和深度还在不断拓展。借由大数据技术进行成瘾式营销,已经在互联网产品中被广泛应用。统计显示,目前,光是“猜你喜欢”这样的推荐机制已经应用在超过1万个精细的消费场景。技术正在编织一张覆盖生活各个角落的网络。此外,也有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在展开神经科学测试,以寻找让人们上瘾的最佳手段。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芯片直连大脑的科幻式“黑科技”,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应当看到,在技术的驱动下制造瘾性消费,既是竞争使然,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对企业而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用户对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越沉迷,越能带动购买力,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多。正因如此,如何创造成瘾性消费几乎已成为一个企业的公开研究议题。

但需要警惕的是,心理学认定,对个体而言,瘾性消费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因为个体在决策时往往更看重渴望。相比需要、喜欢,渴望更生猛、更强烈、更宽泛、更有力。渴望是个体神经经过刺激后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状态,一旦个体陷入并记住了这种神经经过刺激后的快乐状态,也就意味着个体成瘾了。与低程度的个体成瘾相比,深度成瘾需要重点关注。深度成瘾者往往会被神经和情感支配着行动,甚至可能会丧失继续或停止相关行为的自由选择能力,个体的成瘾行为此刻带给自己的奖励最终也会因为其破坏性后果而抵消。单次的瘾性消费破坏性后果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可从宏观上看,在技术驱动下,个体瘾性消费的破坏性后果会积少成多,并逐渐上升为普遍性、群体性社会问题。

因此,技术的利用不仅要瞄准经济价值,更要把握社会价值。“瘾性经济”背后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如何更好挖掘技术的价值,让“瘾性经济”适度理性,以解决人们的真实问题而非以资本的逐利为经济发展出发点。就此而言,既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规范,也有赖于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进行道德考量,肩负社会责任。

(摘编自《人民日报》《成瘾性消费要适度》,有则改)

1.关于“瘾性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成瘾和技术沉迷,都是“瘾性经济”的一部分,是个体成瘾与商业形态结合的产物。

B.“瘾性经济”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看似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但其并非是完全自由的。

C.“瘾性经济”试图通过技术实现生活的全覆盖,也想通过技术创新确定令人上瘾的最佳手段。

D.“瘾性经济”中的“成瘾”,实质上是个体神经经过刺激后,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针对近年来相继出现的、让人们物质成瘾或技术沉迷的“瘾性经济”的现状,引出论题。

B.第4段通过阐述“推荐机制”和“神经科学测试”,论证了驱动成瘾的广度和深度在拓展的观点。

C.第6段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成瘾性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体的危害,也对其社会性危害做了警示。

D.文章在客观分析了“瘾性经济”中技术驱动成瘾的原理、应用原因及危害后,总结了技术利用的两个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所有利用已有技术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的品牌、产品、观念都能让人成瘾。

B.“脑机接口”取得突破性进展意味着“瘾性经济”中的技术驱动成瘾呈现出全新样貌。

C.企业研究制造成瘾性消费是想努力让用户对产品上瘾,驱动购买主动性,以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D.有了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规范,企业就能担起社会责任,设计出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产品。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