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降低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形成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出现。只是由于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迁徙流动生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了定居生活,于是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政体。由此,国家应运而生。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充分表明这一点。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名为“某某里”的有43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的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只是这种渗透并非以设置国家机构的方式实现,而是通过基层代理人来体现,如里长、村正。可见,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突出表现于四个方面: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互助体系的形成、乡民信仰的一致性,村落治理的乡约化。正因如比,村落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道德规范,进而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

村落的形成,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逐步转型发展。

(摘编自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用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时期,没有形成长期、固定、规模化的居住点,这和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相关。

B.伴随着人类动物聚众本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C.秦汉时的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村落的管控,是因为村落已发展成熟且对国家作用巨大。

D.村落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只有遇到不可抗拒的诸多情况,才会和外界发生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村落的变迁过程:聚落—早期村落—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

B.文章从人类的进化过程,和农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村落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C.文章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献资料为论据,论证了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

D.文章既着重分析了村落的形成过程,也论及村落对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作用,详略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落的产生虽晚于人类的起源,但其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

B.国家建立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是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而村落并非如此。

C.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D.村落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随村落的转型发展而消亡。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