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族团结这一概念包含着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的意蕴。对此,我们既要着眼于当下的民族团结的丰富实践,更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机体系统,它不是各民族的简单机械性相加,而是各民族彼此联系所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不同民族在思想情感、实践技能、民俗民风上多有交集,特别是当国难当头,各民族更是共同应对,承担着对共有家园的历史责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加强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两个方面决定着民族团结。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有机体,就在于这一共同体是建立在坚实的制度约束的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在公元前221年就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汉以来,就一直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层面建立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和治理都不是封闭内向的,而是有一个双向和多向的联动过程。正是这样一种包容性强的大一统的民族制度,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会受到颠覆性的灾难,反而能够奋发图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更是从制度层面上一改数千年的剥削制度,由此,中华民族大团结有了根本性保障。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智慧和力量就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系统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相互交往、互学互鉴所获得的。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华文化的两大系统儒家和道家就已经形成,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对完美人格的界定、人与人交往的规范、入对国家的责任、人与社会的联系。这些文化品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一文化心理结构也成为了各民族团结的文化心理基础。我们讲各民族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中华文化优秀文化基因的认同。

增进各民族团结,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各民族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总体意识。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撰写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个”,不是一个简单的数理相加的问题,而是各民族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交往中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在精神架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否真正铸牢,最关键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导向去引领和建构,而建构过程的关键就在于需要依靠一种先进文化引领。否则,就可能会使得这种不同民族意识之间的交往和融通呈现一种失范和无序状态,进而可能导致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递减。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聚集各民族文化的正能量,真正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个既富有定力又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坐标。

(摘编自夏文斌,易佳乐《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团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体现的是不同民族在思想等方面的共性而非差异性。

B.民族共同体的建立涉及多个制度层面,其中包容性强大的民族制度最为重要。

C.作为总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担国难、团结发展的思想基础。

D.民族团结具有丰富的意蕴,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设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决定民族团结的。

B.文章在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决定着民族团结时,注意引述历史事实并作分析。

C.文章引用顾颉刚的看法,意在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的总体意识。

D.文章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作用和目标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建立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才是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各民族的团结。

B.各民族团结的文化心理基础离不开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是各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关键是在其构建过程中交融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D.只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增进各民族团结,这一意识也就能成为有定力有活力的民族精神坐标。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