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待馒头

经历过1960年前后饿肚时期的父辈们,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无法体会的。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是个刚强勤俭的人,她不容许家里任何一个人糟蹋粮食,包括她视若宝贝疙瘩的我。她可以容忍我身上的许多毛病,唯独看到我胆敢扔一点吃的,她的烈性子就会发作,即便年纪那么大了,仍能把我骂得无处躲藏,同院儿住着的叔伯婶娘们也不敢插一言。有了剩饭,奶奶就把脏了的喂了猪羊,干净的留下,热了继续吃。还让我吃,我不吃,奶奶就会讲那些年没吃没喝的时候有多艰难,讲着讲着就会落泪。我皱着眉头吃上几口,奶奶会欣慰地摸摸我的头,张着没牙的嘴呵呵笑。

多年以来,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每有奢侈的时候,我就会羞愧不已,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心底总会惴惴不安。正因为如此,我不敢糟践一点粮食,也看不得别人对粮食的糟蹋。

那一年在一个矿区做工程,管理后勤的是五大三粗的一个人,我带来的几十号人,吃喝拉撒都是他负责。包工队的生活是艰苦的,饭菜不会好到哪里去。刚进工地的第三天,中午刚吃完饭,管后勤的便喊我,我不知道啥事。他领着我转到活动板房的后面,指着散落在杂草丛中大小不一的馒头块儿,说:“你看看,你们那帮人干的事儿!”

“你们那帮人”这五个字像伸开五指的巴掌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感觉到我的脸颊火辣辣的,虽然我与他很多时候常起冲突,但工友们把吃不完的馒头随手乱扔,这是谁都不会容忍的。

晚上收工回来,在开饭前,我着重把这件事跟工友们讲了一下,并且定下规矩:打饭的时候,吃多少打多少,绝对不允许再有倒饭菜的行为,如果发现,那就自己捡起来吃掉,再不行,就直接扣工钱。

第二天午饭过后,我走进活动板房时,板铺上赫然扔着半个馒头,我不由得火从心起,刚定规矩,就有人不当回事儿!

“这是谁扔的?”我拿起那半个馒头,环视着板铺上或坐或躺的工友们。

“是我,姐夫!”从最里头的板铺上下来一个后生,我一看,差点气懵——是我小舅子。

这不是成心出洋相么!

“把它吃了!”我把那半个馒头伸到他面前,口气不容置疑。

小舅子脸涨得通红,板房里的气氛有些闷,板铺上几乎所有的工友都坐了起来,表情各异地看着我和他。僵持了大约两三分钟,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心里却是波涌浪滚,起伏不定。这半个馒头总得有一个人吃下去。可是他丝毫没有要把那半个馒头吃下去的意思,我又不能再逼他了,我定的规矩那就我来履行好了。

“你不吃是吧?那好,我替你吃!”我把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又咬了一口。

他委屈地说:“我不是专门扔的,掉地上了,我拾起来搁铺上的,沾上土了!”

我没言语,只是一口一口地咬着馒头,他突然一把把馒头从我手里夺了过去,一下子塞进嘴里,噎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事后,有工友说不就是一个馒头么,何必过不去呢?我只问他的父辈们是干什么的,他又是吃什么长大的,他无言以对。是的,一个馒头是微不足道,现在连乞丐都不要。而我认为,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馒头的事,这是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

有一回我接小儿子放学回家,经过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处工地,活动板房前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吃饭。儿子指着民工手中硕大的馒头,问我那馒头怎么那么大啊!是啊,看着那一排排熟悉的活动板房,那熟悉的大馒头,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都会勾起我许多以往的记忆。我给儿子讲我那些年的经历,吃大馒头,吃大锅菜,睡工棚的日子,我告诉他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每天丰富的饭菜,吃饭的时候别挑肥拣瘦。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很遥远,与他的生活毫无丁点关系。

日子在继续着,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更好的引出了下文奶奶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告诉我们,不应该忘记父辈们所经历的艰辛,不能失去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B.“我”吃了小舅子掉在地上的馒头,主要是因为我不敢糟践粮食、看不惯别人糟蹋粮食,而不是就因为怕出洋相。

C.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层次清晰;行文中多处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D.“我”给儿子讲那些年的经历,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从侧面写出了时代的变化。

2.文章第2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文章结尾说“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