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用一个字来展示中国思想,那就是“道”。道源远流长,从文字上,可从楷体“道”,上溯甲骨文的“道”。这些字体在时间演进中有乍看难识的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都是人行走在道中。道在先秦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有怎样的特点呢?

道首先以具体的道路体现出来。有路,人才知道怎么走。因此,任何事物,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道”,帝王有道,盗亦有道。在所有具体之道的后面,有决定具体之道之为道的宇宙之道。这就是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根本之道,就是孔子讲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宇宙之道。要而言之,道是具体可感的形下之道与抽象可悟的形上之道的统一。

道是行道。道从行走之道中呈现出来。第一,当道路从脚下伸向看不见尽头的远方,行道呈现为不断变化的具体运动之道,从而道是行道和呈道的统一。第二,行道是人去行走,体现为人与道的主客合。道是在人的行走中呈现出来的,人不去走,就不晓得道究竟是什么。这就是孔子讲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道因人的践行而呈现出来。这与西方哲学要把主客严格分离才能得到客观真理的主流思想极为不同;也与卬度哲学要去我、去情、离俗、超世方能见梵悟佛的主流思想甚为区别。就此来讲,道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一。第三,道能行,才真正算道,方为有用之道,道让人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道是引导。道路本身就是一条路线,具有引导作用,没有道,人不知怎样走,因此,人在道外,会被引入道中,人在道中,被道引着前行。道有两个层面,具体的形器之道和玄奧的形上之道。道作为引导,体现为在人的行进中,道是怎样的,自会呈现出来,犹如道引导人去得道之理,人走过各种各样的具体之道,这多样的“行走”自会引导人去思考这些具体之道何以影响后面的总体之道。对于中国思想而言,关键在于观道而行,而道有两层,形下的具体可见之道与形上的抽象不见之道,引导的作用在于用形上之道引导形下之道到形上之道。

道作为道路、行道、引导,可用语言进行总结,以让道之真得到普遍的传达。道也就体现为言说之道。言说之道包括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两个方面。具体形器之道也由虚实两部分构成,对其实的部分,要用确定性的语言,这就是孔子讲的正名理论和名家讲的名实理论。对其虚的部分,要用比兴之言。比兴之言所表达之虚,既与形器之实相连,又与形上之整体之道相连。比兴之言体现在五经和老庄的言说中,在《诗经》和《庄子》里尤为突出。

道是中道。古文字道的“人在道中”,内蕴着中国智慧的原点和历史演进的内容。人在道中,上溯到夏商周,是王在道中,甲骨文中的“道”出现在两类词组中:“王道(导)”和“道(导)王”。二者词义虽别,但其义皆为王在道中。这道可以是祭祀时仪式之道,可以是巡狩时的列邦之道。而仪式之道和巡狩之道,又是对天道的模仿,道最初是天神在天道之中。道与中国型的天文建构以及由之而来的“中”的思想,与中国型的政治建构以及由之而生的“和”的思想紧密相连。

以上几点,或可作为体悟中国之道的通幽曲径。

(摘编选自张法《道:众妙之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与其字体基本结构不变有关。

B.“道”有虚实两层含义,也就是用来行走的道路和用来指导行走的思想之道。

C.老子的根本之道和孔子的宇宙之道各不相同,但有机地统一于“道”之中。

D.只要“道”能行,有助于实现目标,就是有用的“道”,真正的“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道路、行道、引导、言道以及中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道”的特点。

B.文章在论证道是行道时,既阐述了人与道主客合一,又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C.文章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论证也较为透彻。

D.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论证结构,使“道”这一概念清楚明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讲“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说明孔子之道追求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讲主客分离的西方哲学不同。

B.“道”具有引导的作用,可以将道外之人引入道中并指引他们前行,也会引导人们思考具体之道之后的总体之道。

C.言说之道中的具体的形器之道和形上的总体之道各不相同,前者可以用确定性的语言加以言说,后者则要用比兴之言。

D.作为中国的核心思想,“道”较为抽象难懂,但是文章对道所做的阐释给读者指明了领悟中国之道的捷径。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